农民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
【资料图】
春耕春管忙,不负好春光。3月20日,烟台市农业农村系统在海阳举行“农业科技下乡·助力春耕春管”暨2023年“智汇春耕行动”启动仪式,汇聚农业科技力量,助力春耕春管。
农村大集送新知
20日正值凤城大集,海鑫中路人群熙攘,叫卖声夹杂着广播声,一片热闹繁华的乡间烟火气。工作人员拉起横幅,摆放了书籍、明白纸、技术指导意见等材料,向过往群众发放。来自烟台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7个单位的几十位专家穿着红色志愿服务马甲,与广大农民零距离、“面对面”。
“病虫害该如何防治”“春管要用哪些底肥、农药”“种子品种怎么选择”……眼见专家来到,农民们纷纷围了上来,就田间生产遇到的疑难问题面对面提问。对此,专家们也给予了最专业、最科学的解答和指导。
“海阳是胶东地区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海阳的蔬菜生产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烟台市‘菜篮子’的稳供、保供。”烟台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烟台试验站站长李涛说,这次来到海阳,就是要把最新的品种、最好的技术、最新的产品为广大农民进行普及宣传,为胶东地区“菜篮子”的稳供保供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恳请各位专家把更多的新科技、新技术留在海阳,为海阳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同时,也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海阳农业发展建言献策。”海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显国说,海阳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送科技下乡”,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田间地头开良方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3月21日就是春分时节,做好小麦春管等于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进行“智汇春耕行动”的同时,还同步推进了“万人下乡·稳粮保供”等农技服务行动,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们来到海阳市凤城街道东迟格庄的小麦田、果园,考察分析小麦的墒情、苗情,面对面、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村民们。
“从全市范围来看,今年的小麦总体苗情不错,一、二类壮苗较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陈康指出,去年11月份以来的几次极端天气对麦田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部分播种偏早的麦田,特别是花生地出现旺长现象;病虫害也有偏重发生趋势。
他在现场给出春季小麦管理的建议:针对当前部分冻害、旺长、病虫害现象,应该重点抓好划锄镇压、做好肥水管理、预防“倒春寒”并做好麦田的病、虫、草害防治。
“对于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打药、什么时间浇水,我们把握得更好了,争取今年实现粮食大丰收。”海阳市凤城街道东迟格庄村民刘作元心中充满感激。
离开麦田后,大家又来到了果园。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果茶站站长田利光手持修枝剪刀,一边进行剪枝操作,一边为农户讲解:“老林果树的修剪以更新复壮为主,花芽较多的果树主要采取的手法是‘重回缩’……”
农业专家下乡,专业技术到地,一上午的活动,让农民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收获了新知识、新技术,也收获了新希望。
智汇春耕保丰收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活动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宫本俊对农业科技助力春耕春管寄予厚望:“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同步推进‘智汇春耕行动’和‘万人下乡·稳粮保供’等农技服务大行动。”
当前,全市小麦苗情总体良好,夏粮丰收有较好基础。但还面临部分麦田遭遇冻害、弱苗旺苗并存、春旱发生风险较大等问题和挑战,后期还可能面对倒春寒、病虫害、干热风等多个关口,对抓好精准、精细、分类、科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全市还有200多万亩的春耕春播任务,需要应种尽种,确保种足、种好、种满。
对此,他要求加强春管保生产,迅速组织技术力量下沉一线,全面掌握春季墒情、苗情、病虫情和春耕春种进展等,指导抓好小麦春季田间管理、重大病虫防控、科学防灾减灾,全力夺取夏粮丰收。
农业高产高效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对此,宫本俊要求,加强科技支撑促提升,把“春耕行动”变为“四季行动”,建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长效机制,推动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引领和带动更多的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他还要求加强服务保障促增收,迅速组织专家服务团,深入一线、走向田间地头,指导解决农业生产最需要、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结合“春风护农”专项行动,持续整治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农资市场,提升农民朋友的农资识假辨假能力,保障农民用上合格放心农资。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实习生 张镭
通讯员 孙玮 王凌云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赵璇
审校:高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