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深圳5月2日电(记者 卫韦华)经过近两年爆发式增长,惠民保有效支持了当地居民转移化解医疗费用负担。但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也出现续保率承压、获得感不强、民众医疗保障有缺口等问题,使得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备受业内关注。
【资料图】
近日,复旦大学联合腾讯微保发布《2023惠民保健康发展十问十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直面惠民保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功能定位、运营情况、发展趋势、社会价值等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参与主体协同“多赢”
未来十年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全面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关键时期。作为地方政府指导或主导、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第三方服务商参与运营、居民自愿参保的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
据该《报告》统计数据,惠民保现已覆盖29个省份,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263款惠民保产品,总参保人次已达2.98亿。《报告》认为,惠民保提供了新的健康中国解决方案,推动了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成为了中国特色现代社会治理的创新范式。各参与主体“多赢”是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实现普惠性与人民性的前提下,兼顾与保障参与主体利益,维护惠民保可持续发展。
记者调研发现,惠民保投保门槛低、保费低、保额高,还可以带病投保,这都契合了消费者提升医疗保障、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实际需求。从各地发行的产品来看,多数“惠民保”产品不限年龄、职业,无需体检、无等待期,凡是当地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正常参保缴费的参保人员均可投保。保额在几百万元不等,价格仅需几十元到几百元。
此外,“惠民保”还不断提升服务、拓展保障责任。比如,部分城市“惠民保”产品扩展特药责任,可以让高端医疗技术、药品惠及更多患者,达到“治大病、减大负”的效果。此外,政府部门的背书与参保率有着密切关系,不少消费者之所以选择购买“惠民保”,就是认准了政府部门为其背书带来的公信力。
从效果上看,《报告》总结认为,由于惠民保兼具商业保险与普惠保险属性,需兼顾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双重要求,发挥多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有效衔接社会保险与传统商业保险的中间断层,发挥补充保障功能;通过社商融合方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全民风险管理意识等派生职能。
此外,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特征与差异明显等方面的国情,《报告》提到,惠民保产品应在现在形态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在主流险种之上进一步实现人群细分和险种创新,未来也可能出现依托惠民保基础版叠加商业保险公司运营的升级版和多元化的版本选择等形态。
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把“惠民”落在实处
近两年,我国惠民保目前渐进扩面,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定制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因参保健康体人群在理赔、服务上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与获得感,导致部分地区项目参保率不高、低续保率等问题引发的争议不断增多。
对此,《报告》认为,各地惠民保产品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医保保障程度和健康卫生水平设计相应产品,更好发挥惠民保功能作用,避免全国各地惠民保产品同质性。
在对惠民保的未来形态设想上,《报告》提到,惠民保产品应在现在形态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在主流险种之上进一步实现人群细分和险种创新,未来也可能出现依托惠民保基础版叠加商业保险公司运营的升级版和多元化的版本选择等形态。
对于如何推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的问题,《报告》认为,惠民保可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的多种模式。例如,探索基本医保目录的有效衔接和补充、支持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先行先试、助力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规范与产品创新、支持居民就医压力与费用有效转移等。
此外,为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对此《报告》认为,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要求完善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建立并完善大病保险及其他惠民型补充保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促进不同制度的有效衔接。
其中,惠民保本身定位为“补充”保障,在特定的免赔额之上进行比例赔付,是补充而非全覆盖。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战略中,惠民保是介于基本医保与纯商业健康保险之间,将政府与市场融合的普惠型补充保险产品。
腾讯微保董事长周克俊表示:“惠民保产品的规则、保障的范围、服务的提升、机制的协同、连接效率方面不断地规划好赛道,明确规则,不断地提升,需要更多的发挥各个主体的参与和专业性,也需要直面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推动这个产品更有生命力和获得感,更多地发挥普惠保险的价值。”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