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查看内容

天天报道:政策与制度安排“前置”为制造业“造势”

2022-12-22 10:59:41

来源:

■专访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并作出周密部署。广大企业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动恢复增长甚至乘势而上?对此,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产业研究院院长沈明高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安排前置,为制造业发展“造势”,企业要进行前瞻性布局,抓住新机遇,布局大机会。

沈明高认为,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恰逢其时,应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消费市场规模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第五次产业分工,聚焦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相关资料图)

明确明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南方日报: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看待此次会议的总基调及核心目标?

沈明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明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即在稳地产的同时,向以下几个方面要“增量”:第一,扩大内需,包括增强消费能力,增加居民收入,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第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提升资源生产和供给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与竞争力,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发展数字经济,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第三,推动国企改革,保护民企,包括深化国企改革,坚持分类改革方向,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第四,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吸引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加入高标准经贸协议。

在“提质”方面,培育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一个慢变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应进行前瞻性布局

南方日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精准化科学化,推动经济恢复增长成为当务之急,一系列利好政策正陆续出台,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

沈明高:对于很多民营企业而言,目前面临两大挑战:其一,明年外需放慢的确定性比较高,更多需要布局内需增量机会。其二,身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不少企业面临不进则退的挑战,“进”需要大量的长期投资特别是要应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挑战,“不进”就很难在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的市场中维持现有市场份额。

前面提到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前置,可以增加未来经济增长的确定性,为制造业“造势”。民营企业家要特别关注明年的“势”,进行前瞻性布局。一是扩内需是大势所趋,要重点关注政策落地的方向。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条件逐渐成熟。三是关注创新之势,数字化将重构未来的产业生态。

广东“制造业当家”关键在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南方日报: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如何看待广东提出的“制造业当家”这一部署?广东应如何扬长补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沈明高:广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聚焦核心产业。广东可以聚焦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装备、能源化工等现代制造业产业链,开展强链、补链、扩链工程,以链带面,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以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集聚效应。充分发挥现代通用技术的潜力,通常需要大量无形资本投入以及为适应技术变迁带来的生产组织再造,企业往往需要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培养适应新技术的管理经验、培训员工、改进软件、建立其他配套的无形资产等,广东可以考虑出台无形资产投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力度。

第三,从资源、技术与市场规模入手,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提升产业吸引力。鉴于广东工业用地成本高,创新招商模式,有利于吸引高附加值企业落户广东。可借鉴长三角地区经验,如苏州2022年10月举行科技招商推进大会,正式启动“科技招商”,重点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引领项目,通过研发中心推动企业落户,加速集聚各类科技型企业。

第四,提升直接融资竞争力。着力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深化粤港金融合作与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好香港金融市场资源,形成与长三角金融业竞争的相对优势;协调深圳与广东其他地市金融发展关系,提升广东金融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为国有担保平台注资助力民企发债,通过整合省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并设立创投基金、构建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等方式,提升双创企业股权融资的便利性。

推动国外先进技术与

大湾区规模经济有机结合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开展全球范围的大招商,广东应如何依托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进一步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沈明高:广东应加快从实业开放向金融开放深化,创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新模式。广东金融发展要抢占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先机,参与资本市场外循环,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服务经济发展。在创新跨境互联互通机制方面需尽快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充分利用大湾区制造业和消费市场规模优势,参与全球第五次产业分工。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已发生四次产业转移,正在进行的是第五次。本次产业转移中,欧洲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输出方,医药、电子和电气设备领域主要转移至美国。今年,欧洲受能源危机影响,大量高技术和高能耗企业外迁。美国和中国凭借工业电价优势成为欧洲产业转移的主要选择。其中,生物医药的高附加值研发生产环节更多去向美国;化工向我国转移的规模更大;汽车与新能源在我国布局更多,合作空间更为广阔。广东可以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做强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实现国外先进技术与大湾区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

南方日报记者黄应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最新新闻
回顶部